《热工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 Thermal Measuring Technique | 课程代码 | TEPE1023 |
课程性质 | 专业必修课程 | 授课对象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
学 分 | 2.0 | 学 时 | 36 |
主讲教师 | 黄耀松 | 修订日期 | 2023年5月15日 |
指定教材 | 胡芃,《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第2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热工测量技术》包括温度测量、热流计、比热和相变潜热测量、燃烧热和其他反应热测量、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测量、热辐射性质测量以及粘度测量,涉及相关基础理论、主要测量方法、原理及装置,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热工参数测量相关基础理论,熟悉主要测量设备的结构和原理,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主要热工参数、设备及其测量原理。
1.1 了解常用热工参数;
1.2 掌握热工参数测量主要设备及其测量原理;
课程目标2:具备一定的工程素养,对动力机械的结构和系统有直观的认识,能够分析和解决运行过程遇到的问题。
2.1 通过大作业“燃烧炉内温度、热流、辐射等参数测量”,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 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素养。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 课程子目标 | 对应课程内容 | 对应毕业要求 |
课程目标1: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主要热工参数、设备及其测量原理。 | 1.1掌握温度测量原理及测量仪器。 | 通过第二章“温度测量”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温度测量基础理论和主要测量仪器。 | 毕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掌握热工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4-1 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4:4-2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性实验方案 |
1.2掌握热流的测量及热流计的使用。 | 通过第三章“热流计”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热流计测量原理及使用方法。 | 毕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掌握热工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4-1 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4:4-2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性实验方案 | |
1.3掌握比热容和相变潜热的测量原理及其测量仪器。 | 通过第四章“比热容与相变潜热”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比热容及相变潜热的测量原理及其测量设备。 | 毕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掌握热工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4-1 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4:4-2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性实验方案 | |
1.4 掌握燃烧热及其它反应热的测量技术。 | 通过第五章“燃烧热和其他反应热”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燃烧热和反应热的测量原理及测量设备。 | 毕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掌握热工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4-1 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4:4-2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性实验方案 | |
1.5掌握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测量技术。 | 通过第六章“热导率和热扩散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热导率和热扩散率的测量原理及主要测量仪器。 | 毕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掌握热工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4-1 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4:4-2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性实验方案 | |
1.6 掌握热辐射性质的测定。 | 通过第七章“热辐射性质的测定”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热辐射参数及其测量理论。 | 毕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掌握热工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4-1 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4:4-2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性实验方案 | |
1.7 掌握黏性系数测量技术。 | 通过第八章“黏度测量”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黏度测量理论和仪器。 | 毕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掌握热工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4-1 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4:4-2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性实验方案 | |
课程目标2:具备一定的工程素养,对热工测量理论及仪器有直观的认识,能够分析和解决运行过程遇到的问题。 | 2.1通过课程作业通过大作业“燃烧炉内温度、热流、热导率、辐射等参数测量”,使学生对实际应用场景下的热工测量有直观体验。 | 通过第二到第七章的知识点学习以及完成课程作业,使学生加深对主要热工参数测量的理解。 | 毕业要求7:7-1 通过实习实践积累初步的工程实践经验,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毕业要求9:9-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毕业要求10:10-1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意识。 毕业要求11:11-1 能够就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书面和口头的清晰表达 |
2.2通过大量的运行案例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素养。 | 通过第二到第八章中知识点的学习,应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毕业要求7:7-1 通过实习实践积累初步的工程实践经验,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毕业要求9:9-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毕业要求11:11-1 能够就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书面和口头的清晰表达。 |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目标
(1)了解量热工测量研究范畴;
(2)了解热物性测定的历史和发展;
(3)了解热物性测定课程学习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热工测量课程特点和学习方法。
3.教学内容
(1) 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的研究范畴;
(2) 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的简史和发展现状;
(4) 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作为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4.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2)讲授法:相关概念和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问题:
(1)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研究什么?
(2)如何学习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课程?
第二章 温度测量
1.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温标的概念;
(2)掌握热电偶温度计、热阻温度计和辐射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3)掌握常用温度测量技术。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热电偶温度计、热阻温度计和辐射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3.教学内容
(1) 温度概述;
(2) 温标;
(3) 温度计;
(4) 热电偶温度计;
(5) 电阻温度计;
(6) 辐射温度计;
(7) 常用温度测量技术。
4.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2)讲授法:温度测量仪器相关理论知识;
(3)讨论法:课堂围绕“温度测量仪器对比”进行讨论。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问题:
(1)温标包含哪些要素?
(2)各温度测量仪器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3)常用温度测量技术有哪些?
第三章 热流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热流测量理论;
(2)了解热阻式热流计测量原理;
(3)了解辐射式热流计测量原理;
(4)了解热流计测量误差。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热阻式和辐射式热流计测量原理。
3.教学内容
(1) 概述;
(2) 热阻式热流计;
(3) 热阻式热流计的标定;
(4) 辐射式热流计;
(5)辐射式热流计标定;
(6)热阻式热流计的测量误差。
4.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2)讲授法:相关基础和理论知识;
(3)讨论法:课堂围绕“热阻式热流计和辐射式热流计对比”等问题进行讨论。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问题:
(1)热阻式热流计测量原理是什么?
(2)辐射式热流计测量原理是什么?
(3)如何标定热流计?
第四章 比热容与相变潜热
1.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和相变潜热概念;
(2)了解掌握比热容测量方法;
(3)了解掌握相变潜热测量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比热容和相变潜热主要测量方法。
3.教学内容
(1) 比热容概述;
(2) 相变潜热概述;
(3) 比热容和相变潜热的测量。
4.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2)讲授法:相关基础和理论知识;
(3)讨论法:课堂围绕“比热和潜热测量技术有哪些?其技术特点是什么?”等问题进行讨论。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问题:
(1)比热容测量主要方法有哪些?有什么优缺点?
(2)相变潜热有什么特点?如何测量?
第五章 燃烧热和其他反应热
1.教学目标
(1)掌握燃烧热的概念;
(2)掌握燃烧热测定方法;
(3)掌握其他反应热测定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燃烧热和其他反应热主要测量技术。
3.教学内容
(1) 概述;
(2) 燃烧热的测定;
(3) 其他反应热测定简介。
4.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2)讲授法:相关理论知识;
(3)案例教学法:围绕燃烧热和反应热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问题:
(1)燃烧热主要测量方法有哪些?其特点是?
(2)反应热测量方法包括哪些?测量方法特点是?
第六章 热导率和热扩散率
1.教学目标
(1)了解导热机理;
(2)了解热扩散机理;
(3)了解掌握主要热导率测量方法;
(4)了解掌握主要热扩散率测量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测量原理和技术。
3.教学内容
(1) 热导率概述;
(2) 导热机理;
(3) 热扩散率概述;
(4) 热导率标准物质;
(5) 热导率及热扩散率的测量;
(6) 热导率的推算。
4.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2)讲授法:相关基础和理论知识;
(3)讨论法:课堂围绕“导热和热扩散机理有哪些?其测量方法有什么特点?”等问题进行讨论。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问题:
(1)物质导热机理是什么?
(2)主要热导率测量技术有什么?
(3)热扩散率及其测量技术是什么?
第七章 热辐射性质的测定
1.教学目标
(1)了解主要的热辐射性质参数;
(2)了解掌握主要热辐射参数测量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主要热辐射参数测量原理和仪器。
3.教学内容
(1) 概述;
(2) 热辐射性质定义;
(3) 发射率的测定;
(4) 反射率的测定;
(5)吸收率的测定;
(6) 透过率的测定。
4.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2)讲授法:相关基础和理论知识;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问题:
(1)发射率、反射率、吸收率、透过率是怎么定义的?
(2)发射率、反射率、吸收率、透过率主要测量方法及其原理是什么?
第八章 黏度测量
1.教学目标
(1)了解黏度的定义;
(2)了解黏度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3)了解黏度主要测量技术。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主要黏度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
3.教学内容
(1) 概述;
(2) 牛顿黏性定律;
(3) 黏度与温度的关系;
(4) 黏度与压力的关系;
(5) 黏度的测量;
4.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2)讲授法:相关基础和理论知识;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问题:
(1)黏度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2)黏度测量技术及其测量原理是什么?
四、学时分配
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章节 | 章节内容 | 学时分配 |
第一章 | 绪论 | 2 |
第二章 | 温度测量 | 6 |
第三章 | 热流计 | 4 |
第四章 | 比热容与相变潜热 | 4 |
第五章 | 燃烧热和其他反应热 | 4 |
第六章 | 热导率和热扩散率 | 4 |
第七章 | 热辐射性质的测定 | 6 |
第八章 | 黏度测量 | 4 |
课堂大作业 | 2 |
五、教学进度
表3:教学进度表
周次 | 日期 | 章节 名称 | 内容提要 | 授课 时数 | 作业及要求 | 备注 |
1 | 第一章 绪论 | (1) 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的研究范畴; (2) 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的简史和发展现状; (4) 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作为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 2 | |||
2-4 | 第二章温度测量 | (1) 温度概述; (2) 温标; (3) 温度计; (4) 热电偶温度计; (5) 电阻温度计; (6) 辐射温度计; (7) 常用温度测量技术。 | 6 | 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 要求:按时完成作业,理解温度测量技术原理和特点。 | ||
5-6 | 第三章 热流计 | (1) 概述; (2) 热阻式热流计; (3) 热阻式热流计的标定; (4) 辐射式热流计; (5)辐射式热流计标定; (6)热阻式热流计测量误差。 | 4 | 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 要求:按时完成作业,了解和掌握热流计测量技术。 | ||
7-8 | 第四章 比热容与相变潜热 | (1)比热容概述; (2)相变潜热概述; (3)比热容和相变潜热测量。 | 4 | 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 要求:按时完成作业,熟悉比热容和相变潜热测量原理。 | ||
9-10 | 第五章 燃烧热和其他反应热 | (1) 概述; (2) 燃烧热的测定; (3) 其他反应热测定简介。 | 4 | 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 要求:按时完成作业,理解燃烧热和反应热测量技术。 | ||
11-12 | 第六章 热导率和热扩散率 | (1) 热导率概述; (2) 导热机理; (3) 热扩散率概述; (4) 热导率标准物质; (5) 热导率及热扩散率测量; (6) 热导率的推算。 | 4 | 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 要求:按时完成作业,了解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测量技术。 | ||
13-15 | 第七章 热辐射性质的测定 | (1) 概述; (2) 热辐射性质定义; (3) 发射率的测定; (4) 反射率的测定; (5) 吸收率的测定; (6) 透过率的测定。 | 6 | 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 要求:按时完成作业,知道发射率、反射率、吸收率和透过率测量技术。 | ||
16-17 | 第七章 黏度测量 | (1) 概述; (2) 牛顿黏性定律; (3) 黏度与温度的关系; (4) 黏度与压力的关系; (5) 黏度的测量; | 4 | 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 要求:按时完成作业,了解黏度测量技术。 | ||
18 | 课堂大作业 | (1)课程小论文; (2)PPT展示与课堂汇报 | 2 | 作业:1.查阅文献,撰写小论文;2.做PPT,进行5~8分钟的课堂汇报。 要求:自主查阅文献,撰写论文,PPT干净整洁,汇报语速适中,谈吐得体。 |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黄素逸,周怀春,《现代热物理测试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刘艳萍,闫文文,《热工测量仪表应用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提前一周发布上课内容,让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中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并充分利用APP互动软件进行课前和课后的线上交流,课后按时完成课后思考题。
1. 讲授法:对基本理论、原理等进行课堂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2. 案例教学法:引入工程案例进行分析,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3. 讨论法:课堂围绕特定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一)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表4: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 考核要点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1 | 是否掌握主要热工参数、设备及其测量原理 | 课后作业、闭卷笔试 |
课程目标2 | 是否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具备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 | 课后作业,课堂互动 |
(二)评定方法
1.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40%(平时作业+小论文+汇报)
期中考核:30%(理论考试)
期末考试:30%(理论考试)
2.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
表5: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
考核占比 课程目标 | 平时 | 期中 | 期末 | 总评达成度 |
课程目标1 | 20% | 40% | 40% | 课程目标1达成度={0.2x平时目标1成绩+0.4x期中目标1成绩+0.4x期末目标1成绩}/目标1总分; 课程目标2达成度={0.8x平时目标2成绩+0.1x期中目标2成绩+0.1x期末目标2成绩}/目标2总分; |
课程目标2 | 80% | 10% | 10% |
(三)评分标准
课程 目标 | 评分标准 | ||||
90-100 | 80-89 | 70-79 | 60-69 | <60 | |
优 | 良 | 中 | 合格 | 不合格 | |
A | B | C | D | F | |
课程 目标1 | 熟练掌握热工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测量方法。 | 较熟练掌握热工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测量方法。 | 基本掌握热工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测量方法。 | 对热工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测量方法掌握得不全面。 | 热工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测量方法很欠缺。 |
课程 目标2 | 善于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工程素养。 | 较善于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 | 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 | 基本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 | 不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 |